这个系列记录在美的生活文化和思考,笔调轻松,望博一笑。
要说在美最直观的不同之处,当属房屋。德州地大,房屋面积也大。我们租住的是80平米左右两室两卫的apartment(公寓),这在国内租房是少见的,住进去就感觉两个字,真香。再也不用争抢厕所了,一间的马桶坏了还有个备份。
然而说起租房,一个最大的不同是美国很多租房都是不带家具的。租到房子意味着你需要自己配置家具。不过也不是说什么都没有,厨房、厕所的家具基本是齐全的,有的还包含洗衣机和烘干机。只有客厅、卧室是空空如也。而且不光来的时候不含家具,走的时候还得统统带走,否则就会被收取昂贵的清洁费,需要人力来帮你把不属于这套公寓的家具给清理走。
第二点美国多是开放式厨房,可能也是因为他们不炒菜,鲜有油烟,不过近年来国内做成开放式的也很常见了,只是比较考验抽油烟机的功力。以前玩《模拟人生》的时候,就看见过美式的炉灶是烤箱加灶台的一体式,但我们公寓的灶台是蚊香炉,四个灶眼像是弯曲的蚊香,是通过电热线圈加热的方式来导热。可以想象,没有明火的加热效率极低,我第一次用来炒鸡蛋,炒蛋生生给这蚊香拖成了煎蛋块。不过近距离观察,很合理的是这四个灶眼大小不一,多种尺寸的锅都能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。厨房的烤箱、洗碗机、冰箱通通体现了德州地大的特点,都长得很豪迈。每次把烤一只鸡大腿的烤盘端进烤箱,都感觉它弱小无助,在烤箱里显得很可怜。然后最棒的是公寓的厨房中央还有料理岛台,做很多菜的时候再也不会感觉施展不开了。可见除了蚊香炉火力小点,这些设计真的能大大提升做饭效率。


公寓里最具有德州特色的,估计就是天花板上的风扇。这种风扇长得很像零几年初国内校园教室里喜欢安装的吊顶风扇,几片扇叶悠悠地旋转,风吹的人昏昏欲睡。但德州的风扇却不是塑料质感的,而是木头扇叶加金属结构,看起来非常复古。在缺了空调无法生存的德州,难以想象这种风扇到底是有实际作用,还是只是起装饰作用。

我们的卧室地面装的是地毯,除了卧室和衣帽间,其余地面都是木地板。地毯的好处就是静音,就不会像我坐在客厅一样,能通过楼上人的脚步声听出他去了厨房还是卧室。缺点也很明显,好难打扫。刚开始来没有置办吸尘器的我,只能许愿他们给每个新住户换了新的地毯。看起来挺像那么回事的。最值得称赞的就是衣帽间,或者说是一个走入式的衣柜+储物间。作为衣柜来说,堪称豪华,我从没有感觉到挂衣服能那么无拘无束,再也不用担心哪些衣服要叠起来了。同时它居然还配有地毯,柔软的触感让人不多停留一会儿换衣服都不行。

还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“充足”,插座是充足的,四面八方都有1-2个;抽屉柜子是充足的,厨房的柜子加起来甚至有24个;使用空间是充足的,我的卧室放了一个queen尺寸的大床还绰绰有余。美国的床尺寸和国内很不同,每种尺寸都有对应的名字,像是King\queen\full\twin等等,国内买床品带过来完全不适用。而在床品中,有一个非常好用的叫床笠。和床单不同,床笠是有松紧带可以牢牢固定在床垫上,套上了就不用再担心床单会滚走或者翻起来,实在是相见恨晚的东西。

在我们客厅和厨房的中间有一面墙上,做了一个小空间,用来放洗衣机和烘干机。这两位的尺寸不必说,也是非常大。美国人几乎没有晾衣服的习惯,特别是在城市里,比较喜欢用烘干机。如果房屋里没有洗衣机和烘干机,就要去外面公共的洗衣房解决洗衣问题,像我们在美剧《老友记》里看到的那样,有很多投币式的洗衣机。但有洁癖的人恐怕是受不了这点的,因为据说很多老美喜欢把内裤和鞋子一起扔到洗衣机洗。这是继我知道他们喜欢穿鞋上沙发和和上床之后,第二件惊讶的事情。

最后,就扔垃圾而言,这边垃圾分类没有日本或上海那么复杂,只区分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。进门附近有一个专门的小房间放置两个中号的垃圾桶,我们晚上将需要处理的垃圾装在能束口的袋子里 ,再将垃圾箱整个搬到公寓门外,会有专门的人在晚上到凌晨的某个神秘时间将它收走。第二天一早就可以将空荡荡的垃圾桶收回来。当然垃圾处理每个月收费3刀,国外只要有人力参与的事都是会明码标价的。
总而言之,虽然我没有住过house(类似别墅),但从我这小公寓能管窥一豹,感受就是和中国的房屋结构比有很多不同,又都相当合理。我感觉美国人在装修上可能更注重实用价值,喜欢分隔空间,每个空间不论大小,都有分门别类的功能,住起来还是很舒适的。